课程介绍

《 电视原理与应用 》课程简介 一、 课程定位 《电视原理与应用》是广播电视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根据广播电视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面向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广播电视台等行业,使学生在演播室、转播车、播控中心等相关岗位能从事系统设备维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 先修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AutoCAD》等课程,为后续《有线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数字卫星技术》、《数字电视播控技术》等专业课程打好铺垫。《电视原理与应用》课程在广播电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如图一所示。 图一 《电视原理与应用》课程在广播电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电视原理与应用》课程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根据广播电视行业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工学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知识目标以熟悉电视原理必备的基本知识为主,突出广电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能熟练操作和调试广播电视重要设备,搭建录播系统,完成视频录制。素质目标部分着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电视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思维导图如图二所示。 图二 《电视原理与应用》思维导图 三、教学内容 《电视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根据广播电视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演播室、转播车、播控中心等相关岗位的技术支持工作,按照广播电视系统电视图像信号流程,将电视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到整个课程设计中,教学做一体,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分为电视图像信号获取—摄像机的使用、电视图像信号监测—演播室示波器的使用、电视图像信号处理—演播室切换台的使用、电视图像信号显示—显示器的使用,电视原理的综合运用—两讯道录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五个项目。并将相关知识点、技能点和应用进行分解和重构,充分体现岗位能力递进并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基于工作流程的递进式教学内容设计图如图三所示。 图三 基于工作流程的递进式教学内容设计图 课程共72学时,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表如表一所示。 表一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表 序号 教学项目 工作任务 课时 理论 实践 1 电视图像信号获取 摄像机的使用 摄像机认知 1 1 1-1 准备拍摄 1 1 1-2 调整白平衡 2 2 1-3 拍摄视频 2 2 1-4 输出视频 2 2 2 电视图像信号检测 演播室示波器的使用 示波器认知 2 0 2-1 示波器连线 0 1 2-2 示波器调整 0 1 2-3 监测信号选择 1 1 2-4 波形监测 2 2 2-5 参数分析 1 1 3 电视图像信号处理 演播室切换台的使用 演播室切换台认知 2 2 3-1 切换台连线 1 1 3-2 切换台参数设置 1 1 3-3 图像信号处理 2 2 3-4 图像信号输出 1 1 4 电视图像信号显示 显示器的使用 显示器认知 2 2 4-1 显示器连线 1 1 4-2 显示器接口选择 1 1 4-3 显示器输入信号选择 2 2 4-4 显示器参数调整 1 1 4-5 显示器图像分析 2 2 5 电视原理的综合应用 两讯道录播系统设计与实现 录播系统认知 1 1 5-1 录播系统设计 1 1 5-2 绘制系统拓扑图 0 2 5-3 搭建系统 0 2 5-4 调试设备 0 2 5-5 录制视频 0 1 5-6 监测视频 0 1 四、教学方法 课程的整体设计过程由行业一线专家和专业教师根据真实工作岗位共同讨论完成,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程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法,学生课前学习网上教学资源,完成自测题。教师课堂重点讲解,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网上视频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由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完成,提高学生操作设备的能力。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评价方式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重视过程考核,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平时成绩(30%)+实训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30%)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充分体现知识、素质、能力并重,完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平时成绩:主要考核线上自主学习时间、提交自测题情况、课堂考勤情况、小组讨论情况、课堂完成作业情况、线上交流互动情况、提交作业情况等。 实训成绩:本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实际工作场景,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对提交的作品或搭建的系统进行评价。 考试成绩: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侧重于广播电视原理知识点的考核。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课堂笔记、线上资源等方式完成。 六、教材选用 课程团队和传媒行业开展深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并和行业一线专家共同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电视原理》教材,如图四所示。该教材为“十三五”职业教育广播影视类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图四 课程组编写的教材 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材与资源库融合: 1、每个学习任务的讲义在课前推送给学生。 2、通过扫描讲义的二维码等方式链接到资源库(文本、视频、动画等)学习重点、难点和技能点。 3、通过扫描教材上二维码获取相关设备的参数和使用案例。 七、教学条件 (一)教学环境 1、实训设备满足教学要求 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正规的电视机实验室,设备先进的数字电视一体化教室。学校建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全媒体实训中心,教学用摄像机、示波器、切换台、显示器等设备齐全,学生在演播室完成综合项目实训如图五所示。学校具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保障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图五 学生在演播室实训 2、网上资源丰富 该课程正在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法改革,网上资源丰富,课程网站建设情况如图六所示。学校目前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全校园覆盖,为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六 《电视原理与应用》课程网站 学生已经开始登陆课程学习网站,自学知识点,完成并提交作业,正逐步实现课程的“能学、辅教”功能。学生登录网站完成作业情况如图七所示。 图七 学生登录网站完成作业情况 (二)课程团队 《电视原理与应用》课程已经建设成为一个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团队。课程团队现有教师12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行业专家兼职教师5人,如图八所示。 图八 专兼教师比例统计图 团队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助教3人,高级职称占到41.7%,如图九所示。 团队中博士3人,硕士7人,本科2人,硕士以上达到83.3%,如图十所示。课程团队成员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形成了学缘结构合理,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的教师队伍。课程团队中的专任教师都具有不同的企业行业工作或顶岗实习经历,既具有较强的一线工作经验,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图九 职称情况统计图 图十 学历情况统计图 课程团队组成如表二所示。 表二 课程团队组成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职业资格 证书 专业 领域 建设 分工 兼职教师在行业企业中所任职务 刘英霞 女 1973.5 教授 有线电视机线员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规划 李勇 男 1973.9 高级 工程师 高级 工程师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规划 山东教育电视台新闻部主任 闫东 男 1974.7 工程师 工程师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规划 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技术部主任 祝瑞玲 女 1968.1 教授 有线电视机线员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规划 罗东华 女 1980.11 讲师 有线电视接线员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资源 袁堂青 女 1981.6 助理 讲师 网络工程师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 资源 张季 女 1987 .4 助理 讲师 影视动画制作员 平面设计 课程 资源 陈园园 女 1983.6 助理 讲师 摄像师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资源 刘玉飞 男 1974.5 副教授 有线电视机线员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资源 林青家 男 1965.12 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规划 山东教育电视台技术部主任 冯怀成 男 1975.3 高级 工程师 高级 工程师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资源 山东教育电视台技术部副主任 牟成培 男 1965.1 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广播电视技术 课程 规划 主任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
  • 刘英霞发布了新的作业自测题一